“只要挥挥手,就会扰动我们身边的电磁场。我们打电话时,有时会听到‘刺啦刺啦’的声音,这是电话机受到了手机射频信号的电磁干扰。”干练的短发,生动的例子,这些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上课时的标配。
她说,自己是一名一线科研工作者,更是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身兼双责,要把工作做实,围绕国家需求引领行业发展,育好人,让电磁领域“硬起来”。
苏东林在讲台上站了30余年,把电磁学基础理论讲解了一遍又一遍。但她的课因为新意频出,成了热门课,学生的出勤率达到100%。
“苏老师上课不枯燥,不光推公式,还结合现象讲原理,很有启发性。”徐辉是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大二时上了《电磁场理论》课程后,便一直师从苏东林,2020年博士毕业留校,继续从事电磁兼容领域的研究。在他看来,苏东林对科研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是最值得学习的品质。
电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小到一个开关,大到飞机,都有电磁兼容技术的应用。“电磁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苏东林说,电磁兼容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我们国家要有属于自己的航空航天工业,就必须要研究电磁兼容,必须培养更多人才。”
2006年,苏东林提议设立的北航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获批。北航成为可以直接授予“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博士学位的高校。北航建立了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苏东林担任所长,目前已汇聚200余名研究人员。
为了拿到宝贵的一线数据,苏东林带领团队冬战三九、夏战三伏,进行电磁环境测试。一次在科尔沁草原测试时,她因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患上了阳光性皮炎。为了完成测试,她不得不全程穿长袖,把手臂遮得严严实实。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在太阳底下站一会儿,脸上就会出现类似灼伤的痕迹。“这都是正常的实验过程。”她常说,“科研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任务不完成我们绝不退!”
持续不断的潜心探索、刻苦钻研,她带领团队以航空装备为突破口,探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方法,揭示了复杂系统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苏东林还带领团队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的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任务,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和方法,发现了电磁发射的内在规律,发明了电磁干扰精准检测技术,帮助解决数十起重大电磁干扰工程问题。
从1987年任教以来,苏东林就立志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如今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说:“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要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国家科技创新做贡献,为电磁领域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