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她演绎了一个个风华绝代的经典角色,是戏迷心目中的“金嗓子”;舞台下,她是扛起责任担当的一团之长,带领剧团把河北梆子唱到国际舞台。她就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王洪玲。
和她的名字一样,王洪玲有一副洪亮如银铃般的好嗓子,加上从小受到当琴师的父亲熏陶,耳濡目染中就和河北梆子结了缘。1984年,她以优异成绩分配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但作为小字辈,光跑龙套就跑了四五年。“90年代初,有的同学改行,有的下海经商,确实冲击很大。”但王洪玲丝毫没有动摇过,“当时并不是有什么雄心壮志,就是舍不得,梆子腔已经渗透到我的血液里了,从心底里热爱,真的放不下。”
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王洪玲不断攀登艺术高峰。2002年底,王洪玲主演的《浣纱女》《大登殿》《吴汉杀妻》晋京演出,她以如泣如诉的大段唱腔和水袖、跪步、搓步等动作,塑造了美丽善良并深爱着丈夫的王玉莲舍生取义的动人形象,一举获得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让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正式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荣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排练场地是水泥地,《吴汉杀妻》那部戏又需要反复练习跪步、搓步,我的膝盖就不断破皮、结痂、再破,有时候练功服沾了血黏在伤口上,就得撕开衣服接着练。”给她排戏的老师都心疼地说:“闺女,别跪了行么?”但王洪玲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事”。
在王洪玲的办公室里,总是常备着好几套服装,练功服、开会的西装、得体的会客装……自从担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以来,她已经习惯了在各种身份之间随时切换。“我当团长是40多岁,往后一看,没有接班人,当时我就想到,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2013年,王洪玲主动争取多方支持,恢复了中断二十多年的河北梆子学员班,改变了剧团专业人才完全依赖引进的困境。现在,学员班的这批年轻人已经成长为团里的骨干。
2014年,王洪玲带领剧团发起并承办了“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展演——北京站”活动,之后又策划了“寻根之旅”“传承之旅”“畅想之旅”等一系列巡演,带动各地戏曲艺术联动发展和资源共享。在她的带领下,剧团还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作为剧团党总支书记,王洪玲创新党课形式,在复排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期间,带领演职人员近距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疫情期间,她不仅携手众多艺术名家共同创作《逆行天使》《克疾兴邦》等抗疫作品,还以身作则,带领党员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中去。最近,王洪玲又在为剧团所在居民楼的环境整治工作忙碌着,群众生活的点滴小事都是她始终牵挂的。
如今的王洪玲这样定位自己的身份:“第一是党员,要始终不忘初心,充分发挥先锋作用;第二是演员,要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去感染观众,讲好中国故事;第三是基层管理者,要当好‘领头羊’,服务好全团演职员,时刻以团里工作为先。”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来,她推掉了很多邀约自己的商演,却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公益演出;疫情期间因伤脚踝骨裂,她坚持坐着轮椅参与线上直播表演。
“一路走来确实会感觉到累,但当我看到剧团的戏受到观众的欢迎,团里大家伙都那么信任我,尤其是这次能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还要继续把队伍带好,把河北梆子传承发展好。”王洪玲深情地说,“如果让我选择,我下辈子还会选择唱戏,还要唱河北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