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脱贫一线 office365a1plus账号申请_365球十大app_365bet客服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栏目››奋战在脱贫一线››对口支援西藏拉萨››正文
        对口支援西藏拉萨
        赵金祥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网   发布时间:2020-11-02

         

        赵金祥,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工作委员会调研员,挂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委常务副书记。他作为北京市第八批援藏领队干部、指挥部党委第七支部书记,分管尼木县经济、“三农”和北京市对口支援工作。进藏两年时间里,他团结带领指挥部党委第七支部全体成员克服严重高原反应等困难努力工作,提出了切合当地工作实际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并获尼木县委同意,为援藏重点项目精准持续建设奠定了基础。他勇于担当,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大桃产业,发展藏鸡和特色高原种植,培育本地经营主体,为尼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治穷,先要知道何以致穷

        时针拨回到2016年7月,这是一个夏花绚烂的季节。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金祥来到了受援地——尼木县,担任尼木县委常务副书记,按照党委常委会分工,他分管经济、“三农”工作和援藏项目的承接落地。“那一天,在拉萨贡嘎机场候机楼取行李时,我已经是头昏脑涨,哪怕是稍微加快脚步也会上气不接下气。简短的欢迎仪式和晚餐过后,我的脑袋已经完全发蒙,昏昏欲睡。”初到拉萨的经历,赵金祥历历在目。剧烈的高原反应没有吓倒赵金祥。为了能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赵金祥开始向身边的藏族同事学习,喝起了酥油茶,吃上了糌粑。他开心地说:“像我这样,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喝酥油茶、吃糌粑的援藏干部,还真不多!”

        适应生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与藏族干部群众交流沟通。赵金祥主动学习藏语,很快就能用藏语与大家交流了。“我到尼木县任职前,就从同事那里听说了在北京援建的4个县(区)中有‘当雄苦、尼木穷’的说法。到任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尼木县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所辖的一个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最高的村落达5500米。尼木县

        7乡1镇32个行政村、127个自然组,总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3.1万。当时,建档立卡贫困户1289家,贫困人口5450人。2015年,县财政收入仅为5560万元,经济总量在拉萨市各县区排名末位,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赵金祥深知,想改变贫穷面貌,先要弄清穷的原因。他在到任工作的第一周便深入各乡、村、组进行调研。

        援藏项目很多都在高海拔的农牧区,山高路险,检查一个项目来回常常要一整天,有时还会遇到雨雪、道路塌方等危险情况。赵金祥和援藏同事们不畏艰险,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卡如乡是尼木县西侧边界一个以种植为主要产业的乡,紧邻雅鲁藏布江,自然景色优美,全乡下辖两个自然村,共计245户、1352人,人均土地不足0.6亩。农民以种植青稞为主,收获的粮食勉强够吃。要是算笔经济账,土地年亩产出仅1400元。吞巴乡,藏文字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也是藏香的发源地。但是,这里的藏香产值仅占整个西藏自治区的1%,历史文化背景少有人知。优势资源为什么不能发挥作用?这是赵金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这样,经过一个月的调研,赵金祥走遍了尼木县的各个乡(镇),也弄清了这些地方为什么贫穷——生产与经营方式传统,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北京大桃来到尼木

        原因找到了,解决方案渐渐有了,北京的精准对接项目也有了眉目。赵金祥还依托尼木县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按照三产联动、融合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尼木县“3213”产业发展规划和贫困农牧民搬迁安居、精准扶贫、特色沟域经济等建设项目。2017年清明节前后,赵金祥从北京平谷引进了8个大桃精品品种,共计一万株,在尼木县全部栽植完毕。三四月份的尼木县,天气反复无常,时而烈日炎炎、晴空万里,时而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这是当地气压、含氧量最低,人体高原反应最强烈的季节。但是,赵金祥心里牵挂着桃树苗的存活情况,每天都会出现在农田里。他仔细观察苗木的生长情况,随时根据苗木的状态,研究桃树高原防风、防晒、防旱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按他的话讲,“我当时着实为自己捏了一把汗,撑着一股子劲儿”。功夫不负有心人。赵金祥从北京平谷引种的一万株桃树,苗木成活率高达90%。在从地里回来的路上,赵金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尼木县老百姓脱贫有希望了。

        在桃树苗木栽植培育的过程中,赵金祥按照既定规划,在长达40公里的沟域经济产业带内、在项目设计内容中,他本着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依托项目建设区千年核桃树和百年桃树林背景,以及农牧民养殖藏鸡的传统,重点建设了以新栽植大桃、藏鸡保种育种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标准化养殖基地为主的休闲农业发展区,以尼木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发展区,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的藏式风情民俗接待和特色产品展示展卖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背景的森林体验区;依托项目区现有温泉资源,开发建设了温泉生态园;实施了沿途高海拔地区贫困农牧民搬迁工程,建立了藏香体验园。在引进大桃栽植的基础上又先后引进了樱桃、经航天育种的果类蔬菜等10余个种植新品种,形成了“两园一带”的发展格局,搭建了产业发展平台,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紧密对接,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同时建立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体系。

        产业发展了,但对有多年“三农”管理经验的赵金祥来说,发挥产业效能、促民增收、实施精准扶贫,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要想让尼木县老百姓脱贫致富,甩掉贫困的帽子,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改革,转变当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建立经营机制,在管理上下功夫。好想法必须抓落实。赵金祥多次深入村、组,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交流座谈,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他推动了当地第一宗土地流转,实现了流转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使贫困农牧民由传统的产业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

        谈到农民增资增收,赵金祥如数家珍:“现如今,尼木县的贫困农牧民、建档立卡户收入有土地收入、工资收入、资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这四种收入,让昔日的贫困农牧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脱了贫,致了富。”再过一个月,尼木县就要进入冬季了,这里草场稀疏依旧。可是,56岁的贫困户索朗旦增一点儿也不愁。过去,他们靠天放牧时的牲畜“夏肥、秋瘦、冬死”已成为历史。这是因为北京援藏干部让昔日的戈壁变了样,采用覆膜技术试种,打破了海拔4000米以上不能种苜蓿的定论。“我们靠放牧为生,饲草很重要,这一点援藏干部赵金祥心里最清楚。”索朗旦增望

        着眼前数百亩苜蓿说,“一亩地年产2500公斤草,相当于100亩天然草场的饲草量。苜蓿收割后扎捆储藏,牲畜过冬就不愁没吃的了。种苜蓿还能防风沙,以前我从没见过这么一大片绿色牧草。这些都是托北京援藏干部的福,我们真心感谢他们。”

        35岁的白玛旺久过去是一名只会种青稞的农民,如今成为种桃能手,他的收入从3000元涨到15000元。“我只有初中文化,刚开始种桃,我什么也不懂,是北京援藏的师傅手把手教我,从育苗到剪枝,从施肥到喷洒农药,他们不厌其烦地指导,让我懂得了种植桃树的知识。现在,我可以独当一面了。”白玛旺久自豪地说,“如今,我家盖了新房、买了轿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要想摆脱贫困,就种北京大桃吧。要想脱贫致富,就要学习新技术,练就真本领。”两年来,赵金祥把智力援藏作为助力尼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由“输血”变“造血”,这是他的心愿,他想给尼木县留下一支永不走的人才队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赵金祥统筹谋划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业产业建设,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同步。

        为了增强尼木县脱贫攻坚的“造血”能力,赵金祥引进的大桃、樱桃、特色蔬菜种植项目和依托本地资源开发建设的藏香产业基地,藏鸡标准化生产基地、温泉休闲产业等已经成为当地贫困人员致富的“摇篮”,成为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在尼木县,越来越多的贫困农牧民受益于赵金祥的“造血”式援助,他们的观念在转变、技能在增长、干劲在增强,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不等不靠,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扶贫越是精准,致富步子越稳

        尼木县,是大名鼎鼎的藏鸡发源地。赵金祥主管农业后,他就去学习,找正儿八经的藏鸡场,想跟人家合作,一来教教农户们怎么能养好鸡,二来也想为这些藏鸡做做市场推广。养鸡场负责人很高兴,对合作也表示欢迎。但是,这个养鸡场规模有限,只能提供鸡苗、回收部分鸡蛋,对于养大的肉鸡他们不要。这个模式养了一段时间,赵金祥发现,每家的鸡越养越少。于是,他找农户询问,才知道每只鸡在每年的4月底到10月才下蛋,其他时间不产蛋。鸡不产蛋,农户就干赔,因为肉鸡没人收,不如自己杀了吃肉。赵金祥对农户说,你们接着养啊,到了明年4月鸡不就又下蛋了吗?但是,农户给赵金祥算了一笔账,鸡苗是企业提供的,国家有补贴,农户不用花钱,可鸡饲料的钱得自己掏。这拨鸡下完蛋杀了吃肉,农户不赔钱,要是接着养,还得花钱买饲料,不划算。赵金祥这才明白,不是藏鸡不好,而是养殖环节出了问题。要想让农户们一心一意养鸡,就得给他们提供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且找个规模更大的企业才行。于是,赵金祥回北京,他相中了一家着名企业。这家企业的鸡蛋行销全国,规模大、产业链完整,他把这家企业领到尼木县搞调研,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这家企业终于在尼木县落地了。框架协议签订后,这家企业答应给尼木县贫困户提供鸡苗,农户负责养殖,企业负责回收鸡蛋和肉鸡。尼木县领导表示没问题,鸡苗国家有补贴,农户也不用花钱,这事肯定能推行下去。但是,赵金祥不同意,他说:“这个政策是好,但咱们得让农户有危机感。我建议,每只鸡收农户5元,不是国家补贴不起,而是要让农户有成本意识,让他们对养鸡真正上心。”在吞巴乡,一个农户一口气养了2000多只鸡,他很精明,在山上包了一小片林地,还搞起了林下养殖,一年可以养两批鸡,年底一算账,净挣4万元。这种示范效应比什么都好使,村里的乡亲们一看养鸡有赚头,纷纷加入养鸡行列。当地的藏族干部也很服气,别看从北京来的赵金祥没养过鸡,可他知道怎么能动员老百姓养好鸡。当地受益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个点子是赵金祥想出来的,他们养鸡挣到钱后,就想感谢他。

        有一天,在尼木县委大院门口,有人提着一篮子藏鸡蛋找赵金祥,他说什么也不要,并且告诉这位农户:“您知道咱们的藏鸡蛋能卖多少钱吗?那可是500元一盒,而一盒只有30多枚。您拿这么多鸡蛋来看我,不是让我犯错误吗?您赶紧回去吧,过两天企业来收鸡蛋,您算算今年能多挣多少钱啊!”

        两年来,赵金祥充分利用北京和本地资源,先后引进了北京北控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五院神州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七芝堂集团等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入驻尼木县,以参股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参与新建项目经营,并加快培育本土经营主体,形成了“政府搭台、贫困农牧民主体、企业专业化经营”的项目运营保障机制,并建立了“直接带人、经营联户”的精准扶贫机制。赵金祥通过项目创新,带动当地干部群众发展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7年,项目所在地卡如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卡如村集体共计收入368.59万元,项目建设期内实现分红,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达到脱贫线标准。2018年,由域上和美文化旅游集团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合资的经营公司与8家旅行社签订合同,年内接待游客达到5万人次,实现利润30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达到10800元。同时,还带动了县内藏香、雪菊、藜麦种植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73人脱贫增收,进而整体拉动全县农业产业调整增收,惠及3.1万名农牧民。

        一路耕耘一路歌。两年来,赵金祥不顾高原缺氧和身体的极度疲惫,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用“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让当地老百姓摆脱了贫困。在赵金祥的带动下,尼木县越来越多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产品遍布很多商场、超市,有些还远销海外。尼木县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